公司基本情況
四川會理鉛鋅股份有限公司現隸屬于涼山州國有工業投資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以鉛、鋅礦地下開采為主的國有中二型礦山企業,擁有全資、控股及參股子公司10個。公司于1951年復工投入生產,是涼山州開采歷史最悠久、建礦最早的礦山企業。
四川會理鉛鋅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涼山州德昌縣、會理縣和攀枝花市米易縣三縣交界處,緊鄰108國道,距成昆鐵路、G5京昆高速公路7公里,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礦山開采歷史悠久,其天寶山礦區開采歷史可追溯到清朝時期,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即設官辦銀廠采銀。歷經近70年的艱辛創業、開拓奮進,公司現已發展成為具有較高技術裝備水平的中型礦山企業。注冊資本4億元,資產總額5.4億元,主產品:鋅精礦、鉛精礦、銅精礦。擁有日處理原礦1000噸生產能力,年產鉛鋅銅精礦金屬量近2萬噸。公司現有在冊員工總數560余人,擁有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110余人。公司技術力量雄厚,目前共擁有16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發明專利,通過了國家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取得了礦山施工總承包二級資質,是涼山州境內唯一具有此項資質的企業。
公司發展戰略
在近70年的改革發展中,公司圍繞“打造百年基業,再鑄會鋅輝煌”的發展宏圖,弘揚“團結、擔當、創新、發展”的企業精神,秉承“科學管理、誠信經營、技術領先、產品優質、創新改進、績效卓越”的發展理念,立足礦產資源開發,認真強化安全生產,不斷推進深化改革和可持續發展,推進技術升級和轉型跨越,經營效益穩步提高,改革發展有序推進。先后獲得“中國100家最大有色金屬礦采選業企業”、“四川省有色金屬采選業最大規模10強”、“全國和諧勞動關系模范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國家安全生產標準化二級企業(非煤地下礦山)”、“省級安全文化建設示范企業”、“四川省安全社區”、“四川省企業技術中心”“省級‘重合同·守信用’企業”等榮譽。
新時代新形勢下,公司將積極依托豐富的攀西礦產資源,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堅持深化改革、管理創新,深入推進轉型升級、多元發展,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建設,力爭把公司打造成為本地區本行業內具有較強影響力和較大規模的礦業集團。
天寶山礦山開采歷史探溯
群山深處“一碗水”
——天寶山礦山開采歷史探溯
天寶山位于會理縣城北部龍肘山脈北段分水嶺東坡,海拔最高處達2870米。這里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峰巒疊翠、風光秀美,尤其是礦產資源儲量極為豐富,堪稱物華天寶、得天獨厚,鉛鋅銀鎘等金屬量均達到了大型礦床標準。
天寶山舊稱“一碗水”、“沙溝”(經查閱本地史籍,多稱為“一碗水”,故以下統稱為 “一碗水”), 礦山開采歷史悠久。最早于西漢成帝年間(公元前24年左右),就記載“出紅銅內夾銀星”。到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5年),就有當地人用木炭煉銀;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更是聚外省礦夫、爐戶數千,礦業勃興;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設官辦銀廠,“移民支集一碗水周圍,群采礦業發展”,更是將礦石開采推上了新高度,短短數年采礦人數就達到近萬人。時任巡撫、川陜總督的年羹堯派員主持采礦供煉銅鉛,并在鉛中提銀,所產銀兩主要供軍餉所需。
雍正年記載:“一碗水”礦山“(除銀外),黃礦點化紅銅(硫化礦中含黃銅礦),青礦點化黑鉛(方鉛礦),三分收課(稅)”。乾隆時期阿壩州金川縣接連發生兩次戰爭(史稱大小金川之戰),長達26年,耗費白銀幾千萬兩,官兵死傷數以萬計。為滿足戰爭需要,時任川陜總督張文泗、四川總督阿爾泰、阿桂等加緊在一碗水銀礦的采煉,以助軍餉,采礦業在這一時期達到極盛期。至道光十一年(1831年),累計“獲課(稅)銀2362萬余兩”。 清咸豐后期,會理發生四次戰爭(分別是云南回民起義軍攻占會理,清軍鎮壓太平軍、白蓮教民起義及“征剿”彝民),會理農工商戶在戰爭中傷亡眾多,一碗水生產時作時綴,終致礦坑滲水封閉。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四川成立礦務局后,重新著手開設官辦銀礦。1901年,郭曉東繼辦天寶銀廠,設銀爐12座,每日產銀30余兩,但入不敷出。1906年,礦政總局委郭鴻業為委員,撥募公私資本6000兩銀,官商合辦“天寶山寶興礦業有限公司”,但不久銀兩耗盡,郭鴻業出走途中被殺。此后礦政總局又先后委派易堂鏡、張習、肖森榮續辦,官商合營,加采鋅礦。到1913年年產銀礦約十萬斤,白鉛礦(鋅)300噸。
1914年,當時的礦務總公司將天寶山礦權地權頂給周繼武、孫錦瞻、楊水芬、胡蘭賓等10人,成立會昌礦業公司,集資銀20萬兩開辦銀廠,并在白果灣設煉鉛廠。1924年,發現所采含銀方鉛礦和黃銅礦日漸稀少,逐將原當荒渣拋棄的巖石進行研究,知為閃鋅礦,會昌公司乃購機器重開礦井,改煉鋅為主,副產銀銅。招工3000人,建反射爐冶鋅,成為四川最大產鋅企業,產鋅錠每塊重25市斤。所產鋅經西昌、冕山、越西、漢源、雅安陸路運向成都以供造幣、造槍械之用,或轉銷昆明、重慶等地。直至1935年,會昌公司將天寶山礦權租與合記鉛廠,建爐15座。但因銷路不暢,時煉時停,年產鋅不過50噸左右。
1937年,會理豪紳蘇效群私營效群鉛廠,獨資私采天寶菱鋅礦至1939年。1938年,民國政府成立川康銅業管理處,1939年9月,以10萬元收買會昌公司產權及設施。到1940年前后,川康銅業管理處、西康省政府合辦天寶礦廠,不久改組更名為“資源委員會川康銅鉛鋅礦務局”,轄天寶礦廠、益門煉廠、益門老山坪煤廠。改進馬槽爐冶煉工藝后,年產凈鋅錠140噸左右,年銷售煤6000多噸、焦炭近300噸。
1945年抗戰勝利后,天寶礦廠、益門煉廠、益門老山坪煤廠撤銷,職員調離,固定工遣散。后民辦群益公司采天寶鋅礦、老山坪煤,供白果灣爐戶包工冶煉,經營到1948年后采冶均現停。
1950年3月會理解放,對天寶礦廠、益門煉廠、益門老山坪煤廠、會理大銅礦、會理電廠等實行軍管。1951年2月西康省派傅茂林著手籌備恢復天寶礦廠、益門煉廠、益門老山坪煤廠。國家撥大米90萬斤,幣2億元。3月,成立“西康省人民政府工業廳會理礦務處”(會理鋅礦前身,現改制為四川會理鉛鋅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招收工人,整修礦山通風巷、水泄井、煉鋅廠及其它生產設施,開啟了新中國成立后天寶礦山開采發展的嶄新歷程。當年在百廢待興的情況下,排除艱難恢復生產,實現產鋅56噸。從1951年3月復工投入生產算起,會理鋅礦成為了涼山州開采歷史最悠久、建礦最早的國有企業。
1952年正式更名為“西康省人民政府會理鋅礦”。1955年川康并省,會理鋅礦改隸四川省工業廳。一直到1965年礦山興建200噸/日選礦工程前,天寶資源利用主要以冶煉鋅為主(期間曾投資58.24萬元建鋪司房2Х50噸/日選礦廠)。經過不斷的工藝改造和攻關,產鋅精礦質量達到99.6%,平均冶煉回收率達到90%,并創下日產鋅12.44噸的最高紀錄,生產技術工藝和產品質量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土法煉鋅勞動條件惡劣,損害職工健康。1967年9月以后,逐漸停止土法冶鋅,轉入硫化礦選礦生產,生產鉛、鋅精砂,到1974年底完全停止冶煉工藝。
1983年,原天寶200噸/日選礦規模擴建為300噸/日,1985年底在甸沙關開工建設1000噸/日選礦廠,1990年投入試生產,至此天寶山礦產資源開發走上了規模化、科學化之軌道。四川會理鉛鋅股份有限公司也由此跨入了“中國有色金屬采選業工業企業100強”、“四川省有色金屬采選業10強”行列,企業生產規模和經營效益得以大幅度提高,奠定了礦山開采和企業發展的基礎。
( 主要參考文獻:《會理鋅礦志》等)